出版发行研究

卷首语

  • 拥抱时代变革 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

    利来友;

    <正>当前,出版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征程,新时代的出版业被赋予了更为艰巨而光荣的文化使命。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刻重塑出版范式,重构产业逻辑,内容电商、平台电商等不断挤压传统出版渠道,出版业进入变革时代。守正是根基,创新是生命,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出版业要坚守文化根脉,立足行业属性推进技术应用,立足资源禀赋构筑核心优势,以数智思维创新出版资产要素,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期 No.406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本期关注·出版高质量发展

  • 数智赋能下的知识服务生态重构——2024—2025年中国出版业发展特点与趋势

    汤雪梅;杨春兰;杨玥涵;

    2024—2025年,是中国出版业深度转型探索的一年。销售码洋下滑、教辅新规、折扣战与短视频冲击令传统模式承压;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重构内容生产,从技术适配到场景深耕赋能传统出版,推动出版业加速从“图书供应商”升级为“知识生态运营商”。未来,出版机构需要基于优质内容和数智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广泛嵌入教育、科研、文旅和生产生活各领域、全场景,实现从图书销售向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知识服务的生态跨越。

    2025年09期 No.406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 2024—2025中国学术出版市场观察与分析

    于殿利;任双伟;叶军;

    文章在对2024—2025年中国学术出版市场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市场发展特征、影响因素及现存问题,提出了学术出版“双向奔赴”、品牌化经营等发展路径与对策,为学术出版应对市场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实践指导意义。

    2025年09期 No.406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9K]

融合发展

  • 数智环境下我国教材出版资源组织、内容生成与呈现的创新方法探究

    袁小群;苏华;胡丽欣;曹岩;

    数智社会,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了教材出版在资源组织、内容生成与呈现方式上的变革。但当前教材仍存在因技术使用不当带来的内容准确性不足、意识形态偏差以及资源分散等风险,制约了其知识传播与意识形态引领作用的发挥。文章深入分析了数智环境下我国教材建设面临的挑战,结合智能技术的进步、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及认知负荷理论,深入探讨了教材内容与设计优化的创新方法。具体而言,本研究提出基于知识图谱的教材资源整合与优化方案以及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材内容设计方案,以提升教材出版的系统性、科学性与有效性。这些创新方法旨在促进教材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

    2025年09期 No.406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 出版企业从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深度数字化转型探析

    谢清风;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形势下,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深度数字化转型是出版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紧要任务。文章梳理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总结在出版内容、渠道、运营、新技术运用上的成效,分析在数字出版发展上的不足,揭示深度转型的必然性、必要性,提出和阐释了出版企业深度数字化转型,意在打造旗舰出版企业,促进出版强国建设。

    2025年09期 No.406 33-3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出版产业

  • 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文本分析——基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的协同框架

    李佰珏;马婧艾;方卿;

    文章基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的协同框架,对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当前政策目标已覆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其中“创新”“协调”两个维度受到广泛关注,“绿色”“开放”“共享”三个维度受到一定关注;政策工具呈现出“环境型>供给型>需求型”的结构特征,该特征与出版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适应;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总体匹配,具有一定协同度。

    2025年09期 No.406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全民阅读

  • 学科交叉视野下的数字阅读研究:内在依据、逻辑进路与发展趋向

    高坚;

    数字阅读活动结构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呼唤多学科研究的介入,研究域的交叠和研究对象属性的相似则是多学科研究进入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学科交叉视野下的数字阅读研究呈现出不同的逻辑进路。价值论进路从人的价值出发追问技术价值,关注不同维度数字阅读价值的实现;生存论进路以推进人的自由生存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人的个性化、多样化数字阅读需求和行为动机等;实用主义进路关注数字阅读微观和中观层面问题,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多学科理论工具的借用;应用研究进路关注数字阅读应用问题的解决、数字阅读相关技术或产品的开发、理论知识的应用与验证等。在多学科观照下,未来数字阅读研究的要素交融、方法扩散、议题创新等特征持续深化,并将进一步推进学科间的交流、协同与融合。

    2025年09期 No.406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期刊研究

  • 我国学术期刊参考文献标注方式的问题、成因与发展

    周旭;

    我国学术期刊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存在单纯标注脚注、单纯标注尾注、脚注与尾注混合标注、特殊标注等类别要求。分析参考文献标注方式的现状,存在标注要求自相矛盾、引用与标注的形式化、标注与管理的功利化等问题,其背后包含了学术平台引用、管理不善与学界对参考文献的固有印象等诱因。对此,需要从编辑端加强对参考文献标注的实质审核,从作者端培育正确的参考文献引用与标注习惯,从管理端完善学术研究与学术权益保护方面的规则,并推进学术评价技术改革,以促进学术研究与学术出版的规范化。

    2025年09期 No.406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出版法苑

  • 学术期刊出版中“版权蟑螂”行为的解构与规制

    苗运卫;

    在学术期刊出版领域滋生的“版权蟑螂”,是版权代理公司以侵权诉讼或诉讼要挟的方式向期刊主办单位进行规模维权的新型商业行为,其以合理维权与学术打假为主张,但综合考量主观意图与客观表现,应当将之定性为一种恶意维权行为,任其发展会扭曲期刊版权保护价值、损害期刊主办单位利益、扰乱期刊出版行业秩序与阻碍学术诚信建设进程。为了维护期刊出版事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对期刊“版权蟑螂”加以规制:一是在价值理念层面,调和版权保护与版权利用、商业维权与知识共享的价值冲突;二是在版权法制层面,引入禁止版权滥用条款与细化恶意诉讼约束规则;三是在司法诉讼层面,明确期刊“版权蟑螂”行为认定标准、提高司法诉讼成本与调整诉讼赔偿规则;四是在期刊治理层面,要求期刊主管部门积极营造版权保护环境与期刊主办单位强化学术诚信保障能力。

    2025年09期 No.406 61-6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 人机协作创作学术论文出版的原创性考察

    李泳霖;

    原创性是学术论文的核心价值,也是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中的重要审校内容。针对利用人工智能创作的学术论文,出版工作既要秉持学术论文的原创性标准,又要允许人工智能在论文创作中适当发挥作用,进而推动构建人类主导下的人机协作论文创作模式。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学术论文的原创性应满足三个标准,其一是由作者从无到有独立完成,其二是达到一定高度的创新阈值,其三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学术价值。人工智能在学术论文创作中的作用应按照论文的主体内容与辅助内容进行区分。在论文的主体内容上,仅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参考,以选题的新颖性、观点的创造性、逻辑的合理性作为论文出版的原创性标准,但为了防止算法的过度参与,需要人类作者批判性验证选题、个性化铺陈研究路径,并在溯源基础上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用作论文素材。在论文的辅助内容上,适度扩大人工智能的辅助作用,允许人工智能参与跨语言翻译、知识采集筛选以及文本修改润色。但为了规避算法的固有缺陷,应当要求作者通过文本优化、知识确证,以及相关主体协同监管的方式,来落实学术规范、维护论文的原创性,以避免学术论文出现翻译错误、知识幻觉和语义偏离风险。

    2025年09期 No.406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国际传播与出版

  • 北马其顿中文译著跨文化传播机制与优化路径

    刘意;席晓兰;

    在全球化与在地化深度交织的背景下,中文译著已成为推动文明互鉴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媒介。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中东欧17+1”合作成员国,北马其顿在中文译著出版与传播方面虽取得初步进展,但仍面临翻译机制不健全、文化适配不足、出版结构单一、市场推广受限等多重挑战。文章基于翻译生态学与跨文化传播理论,构建“环境—翻译—出版—传播—接受”五维生态传播模型,系统剖析北马其顿中文译著传播的生态困境与核心症结。研究进一步提出环境支撑赋能、翻译生态修复、出版矩阵升级、传播网络融合与受众反馈优化五维进阶策略,旨在推动中文译著传播范式由被动的“文化移植”向主动的“价值共生”转型,提升中文译著在北马其顿的跨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

    2025年09期 No.406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出版史研究

  • 科学思维与实用进路:中国现代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以《中华百科辞典》为中心

    李贝贝;

    中国近代的外来知识引入和传统知识重建,形塑了全新的知识生态,也催生了知识体系的现代转型。教育分科、图书编目和百科类图书出版,都在进行现代知识体系建构,在这些建构实践中,“科”作为分类工具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考察百科类图书出版中对“科”的使用,构成了解构中国现代知识体系建构逻辑的可行路径。其中百科辞书是对作为语汇/词汇的基本知识单元的组织,故尤为值得关注。《中华百科辞典》是民国时期国人自编的、真正意义上的百科辞典,是中国现代知识体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以科学思维和实用进路,尝试构建现代知识体系。其融入西学的知识归类、注重整体的知识收纳、依托语词的知识网络建构,体现出对科学思维的贯彻和运用。其指向实用的知识汇聚和便利阅读的编撰体系,呈现出那一时期百科类图书出版中知识体系建构对实用性的秉持。

    2025年09期 No.406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从文学出版到文化出版——邵洵美的编辑出版思想与实践转向

    刘琳;

    邵洵美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重要的出版家之一,其编辑出版思想与实践特色鲜明。文章围绕1927年至1937年间邵洵美从“狮吼—金屋”时期的文学出版到“时代”时期的文化出版转向这一主线,深入剖析他在两个不同阶段的编辑出版思想与实践特点,并探讨其出版转向的复杂动因,进而揭示他将个人出版理想与中国本土文化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务实态度与现实精神。探究邵洵美从文学出版到文化出版的编辑出版思想与实践及其转向,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个人的编辑出版生涯,推动建构中国现代出版史的动态图景,也能为当下的编辑出版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2025年09期 No.406 95-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 专业出版分化视角下民国时期无线电播音研究的兴起与流变

    刘兴宇;秦霄;高国庆;

    专业出版史是出版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术发展史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专业出版分化过程显示,近代无线电播音研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由无线电科学研究分化为独立的播音研究分支,在20世纪40年代后又与教育专业出版产生交叉互动。近代无线电播音研究的兴起与流变证明,专业出版的分化清晰地反映出学术概念的流变过程,为学科发展史研究提供了实证材料,也为新学科的建设积累了前期基础。新的研究领域产生后与社会实践需求、其他学科,以及社会思潮进行互动,并且推动多方学术出版的发展,进一步彰显自身的研究价值。专业出版的分化与流变提示新兴学科在持续不断的学科交叉中建构起独立的理论体系,这一过程漫长而不易。

    2025年09期 No.406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